贞松劲柏,德厚流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2月26日下午,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虞福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
总装备部科技委钱绍钧院士,总装备部21基地科技委原主任叶立润将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乃彦院士、张焕乔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澳门太阳集团网站入口甘子钊院士、秦国刚院士、赵凯华教授,院长谢心澄、院党委书记陈晓林等出席纪念会,来自物理、化学、环科等学院的师生和校友代表近两百人参加会议,共同追忆虞福春先生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和卓越风范,学习先生爱国奉献的伟大情怀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活动由澳门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副院长王宇钢教授主持。
陈晓林首先致辞,他全面介绍了虞福春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作为教育家,先生淡泊名利,勇于改革,勤奋耕耘,桃李天下;作为科学家,先生充满创新活力和科学勇气,刻苦严谨,成果突出,享有国际盛誉;作为系领导,先生以身作则,坦率公正,关心群众,是基层干部的楷模。他指出,我们要坚守虞先生的治学育人理念,学习他热爱教育、乐为人师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和传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佳洱回顾了虞福春先生在国防特殊时期为建设技术物理系、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深情回忆了他与虞先生共事期间的难忘经历。他指出,先生曾在工作上给他不少帮助和指导,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不断体会和深入学习。
王乃彦作为虞福春先生的学生提到,虞先生曾亲自编写教材,讲授多门普通物理和核物理相关课程,讲课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影响广泛、受益众多。这对他此后的学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部分教材和笔记收藏至今,仍在参考使用。
|
|
|
|
王宇钢副院长主持纪念会 |
陈晓林书记致辞 |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发言 |
总装备部科技委钱绍钧院士发言 |
钱绍钧1953年成为虞福春先生的学生,他分享了求学期间的点滴回忆。他为虞先生面临简陋的教学科研条件,仍不断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坚持教学科研的精神深受感动。他希望青年学子继承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原物理系主任甘子钊院士在发言中对虞福春先生的科学成就和品格做了高度评价。为响应祖国号召,虞先生放弃在美国登顶科学高峰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携全家一起回国并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甘子钊指出,虞先生为人高尚、淡泊名利,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赤忱的爱国热情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虞福春先生热爱教学,在北大几乎讲授过所有基础物理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刻的教学思想。原物理系主任赵凯华对此感受深切,他分享了与虞先生共事的点滴轶事,曾多次得到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他指出,虞先生在院系调整后带头进行教学改革,为北大乃至全国基础物理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
原物理系主任甘子钊院士发言 |
原物理系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 赵凯华发言 |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王乃彦院士发言 |
原北大副教务长陈守良发言 |
虞福春先生在领导教学科研工作中与原北大副教务长陈守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守良在发言中提到自己曾看到虞先生亲自整理的物理讲义,里面公式图表密密麻麻、精细工整,并对此记忆犹新。他为虞先生热爱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折服,并一直影响着自己。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任金长文教授介绍了虞福春先生突出的科学成就。正是虞先生的伟大成果奠定了用核磁共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基础,随后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造福了人类。金长文提到自己与虞先生难得的几次交流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虞福春先生一生培养了众多学生,他亲自指导的最后一名博士生袁博提及先生晚年依然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毅力使他印象深刻,并激励他不断努力前进。袁博回忆起当年去先生家里做客的温馨场景,分享了先生对青年学生关心照顾、对学术上精心指导的难忘经历。
|
|
|
|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任金长文发言 |
虞福春先生的学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袁博发言 |
自由发言 |
在最后的自由发言中,虞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及学生高崇寿、陈耀松、王义遒、林揆训、林璇英、郑春开等先后发言,分享了曾经与虞先生共事的经历,纷纷表达了对先生的追思怀念之情,一致认为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卓越风范应当成为青年师生学习的榜样。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为《虞福春先生纪念文集》题写了书名。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为文集题字“辛勤躬耕,北大名师”。
虞福春先生的母校北京四中,他曾经工作或指导过的《物理学报》、《物理实验》、《物理》杂志编辑部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的代表也专程前来参加纪念会。先生生前指导培养的学生分别从中国核学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核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北师大、汕头大学、北京天文馆等单位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点击本文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
虞福春先生简介:
虞福春(1914-2003),1914年12月9日出生于上海,福州人。物理学家,教育家。国际核磁共振应用开拓者,核磁共振谱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核科学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名师。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9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在布洛赫教授小组作博士后。195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至1990年。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代理系主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物理系主任、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原国家教委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兼普通物理实验教材编审组长。
1949至1950年间,虞福春和普洛克特合作,发现了核磁共振谱线的化学位移效应和自旋耦合劈裂现象,奠定了所有核磁共振应用的基础;首次应用核磁共振谱仪以极高的精度测量了20多个稳定核素的磁距,为核壳层模型提供了关键数据。虞福春与奥特合作测定了17O的自旋值为5/2,首次从实验上肯定了关于原子核中存在自旋与轨道耦合的理论预言。
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虞福春为创建技术物理系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为推动全国高校物理基础教育改革,尤其实验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学家、核科技专家和大学基础物理教育师资。
2003年2月12日,虞福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