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澳门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举办谢义炳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发布日期:2017-06-08 浏览次数:

谢义炳先生(1917-1995)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谢先生一生从事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研究,为中国气象现代化和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于 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以及湿斜压大气的概念和系统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事大气环流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出了空间不稳定性概念,奠定了传统的斜压波不稳定性理论和判据。20世纪90年代,他从事大气大型涡旋与基本气流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指数循环的动力学理论。谢先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气象学界的一代大家。

谢义炳先生 会场 胡永云教授致辞 孟智勇教授主持

谢义炳先生自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主持气象专业及原地球物理系的工作。为缅怀谢先生的杰出学术贡献和教书育人的一代大师风范,北大澳门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于2017年5月6日举办了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近200多名学界同仁、谢先生生前亲友、同事和学生、谢义炳优秀青年期将科技奖获奖者,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校友、兄弟单位代表等参加了纪念会。与会的嘉宾包括曾庆存、丑纪范、李泽椿、吕达仁、丁一汇、黄荣辉、汪景琇、金亚秋等院士和原国家气象局副局长骆继宾先生,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赵柏林院士和原国家气象局副局长马鹤年先生发来了纪念信。各界代表共同回顾了谢义炳先生的生平及学习工作科研中的点滴影响,以期将谢先生的精神发扬传承。

丁一汇院士报告 刘式达教授报告 毛节泰教授主持 谢高和先生发言

纪念会的第一部分主要回顾谢先生生平及学术教育贡献,由澳门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副主任孟智勇教授主持。澳门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副院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胡永云教授致欢迎辞。胡永云教授首先向与会的兄弟单位来宾、谢义炳优秀气象科技奖获得者、校友们表示感谢和欢迎。然后,胡永云教授简要回顾了谢义炳先生青年时期的成长和求学经历,高度赞扬了谢义炳先生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操,特别强调了谢义炳先生等老一代学者对我系学术氛围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随后,播放了回顾谢义炳先生生平的纪录片和老校友纪念短片。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回顾了谢义炳先生的学术成就。丁一汇院士作为谢义炳先生的学生,他亲历了谢先生的学术科研经历。他指出,谢义炳先生不但在教育方面成就很大,而且在气象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影响显著。他不但影响了同时代人的气象科学研究,而且也影响了以后相当长时期的气象科学研究方向与学术活动。谢先生的研究活动极富特点:富有创造性。他1950年回国后,一心要创立东亚学派,使中国的气象研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为此做出了终生不懈的努力。他从不迷信国外权威,坚持走自己的路,拿出中国自己的东西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曾庆存院士发言 丑纪范院士发言 吕达仁院士发言 黄荣辉院士发言

丁一汇院士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谢义炳先生的学术贡献:1)揭示了中国的暖锋不显著和降水较弱的原因,并发现东亚锋区呈多层特征;2)他最早研究了高空冷涡的结构、形成条件和天气影响;3)根据东亚降水天气系统的特征,提出了湿斜压天气动力学理论;4)揭示了亚洲季风的低频脉动与台风形成的关系;5)引进了空间不稳定概念,得到了空间不稳定判据,修改和发展了传统的斜压不稳定判据(振幅不随纬度变化的Rossby波时间不稳定)。

丁院士指出,谢先生对复杂的大气现象不但有深刻的洞察力,而且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这能使他游刃自如地解决一些气象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据此提出具有远见性的重大见解与成果。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刘式达教授对谢义炳先生的学科贡献做了详细介绍。刘式达教授与谢义炳先生共事多年,他介绍了由1929年清华大学气象组、到1946年清华大学气象系、再到1952年北大物理系气象专业之初整个北大气象专业的发展历程。分点阐述了谢先生在将气象专业由地理学科变成数学物理学科、建立中国的东方气象学派、教材和课程建设、开放式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学科贡献。其中突出的事迹包括1952年院系调整,谢义炳在叶企逊、周培源的支持下成立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由于加强数理基础教学,大气科学在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环境、气候变化、海洋动力学、卫星遥感、大气探测等取得了科学进展。

李泽椿院士发言 汪景琇院士发言 金亚秋院士发言 吴辉碇校友发言

谢义炳先生邀请叶企逊教授讲授“大气声、光、电”。1986年带领北大气象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博士点, 在谢义炳的领导下,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1971年微波辐射计、1978年湿斜压动力学、1988年获Palmen奖。在1952年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刻钢板,编写讲义,开创了国内气象专业教材的先河。同时谢先生请来苏联专家,科学院专家讲学。选择教师出国进修,为其他院校、台站培养人才。成立函授室、数值预报班、人工影响天气短训班、星云图分析与接收训练班、暴雨分析预报进修班等。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的理论和实务人才。

随后北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胡永云教授就谢义炳基金的运行情况及北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建系90周年活动筹备情况等做了简要介绍。在谢义炳奖学金的基础上设立的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缅怀谢义炳先生对中国气象事业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鼓励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气象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而设立,以表彰在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做出贡献的青年气象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促进青年气象人才的成长。

黄建平教授发言 盛立芳教授发言 谢庄研究员致谢 纪念会合影

在短暂的集体合影和中场休息过后,纪念会进入了第二部分自由发言环节,由毛节泰、黄嘉佑教授主持。首先谢义炳先生的故乡亲友代表谢高和先生做了“伯父的故乡情怀”的简要报告,陈述了谢先生少小离家、乡音未改、桑梓情深的故乡情结。曾庆存院士从爱国情怀、科学情怀和培养学生薪火相传的情怀列举了谢先生对其的教育点滴。丑纪范院士从谢先生言传身教科学研究的方向应与国情相结合勉励年轻一代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吕达仁院士从谢先生的球场轶事、物理气象的学科发展相对关系上鼓励年轻一代创新敢干。黄荣辉院士介绍谢先生将物理系气象专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大气物理、空间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等完整的地球物理教育体系,为我国大气科学发展引入国际视野。李泽椿院士介绍了谢先生在教学和科研职位,还关注面向应用方面,注重学生实习和定量预报。汪景琇院士回忆了其亲历谢先生在气象台站作报告时留下的深刻印象,讲述自身在转换领域后依旧从气象专业获益良多。金亚秋院士从与谢先生的守夜经历,讲述谢先生坚持科学探索和科学报国的情怀。

吴辉碇先生作为校友代表,做了“记忆中,谢先生为地球系海洋专业而奔走”的报告。兰州大学的黄建平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的盛立芳教授作为兄弟院校的代表,分别做了“谢先生的教诲”及“谢老人才培养理念对当下高等教育的启示”的报告。后程资深教授陶祖钰先生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谢义炳先生对导师罗斯贝的传承”,陈受钧先生从个人情怀及具体方面介绍了“谢先生在大气科学教育与大气环流系统和中国暴雨研究成果”。随后由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闻新宇老师宣读了马鹤年先生、赵柏林先生的纪念信。最后谢义炳先生的女儿谢庄研究员总结了其父亲的工作的特点和他的中国气象梦,并代表家属致谢。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回忆斯人,遵教守业。愿吾辈青年学子能将先生的风骨和祖国的气象事业发扬光大。


点击本文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